重啟口碑下滑,沒有凱撒的「猩球」還能否崛起? Loading...
資訊  2024-05-17

十一年前,一隻在人類實驗下意外獲得覺醒的猩猩凱撒,發起了一場與人類長達六年的猿族自由保衛戰。而在領袖凱撒離去的七年後,猿流感侵襲,人猿處境顛倒的新世界拉開帷幕……迭代的特效技術、煥新的角色設定和重構的世界觀,歸來仍是水火不容的人猿對立。然而,電影《猩球崛起:新世界》近日上映后卻遭遇首周末口碑「三級跳」,評分遠不及系列前三部曲。

《今日影評》本期節目特邀《看電影》雜誌主編黃海鯤,與我們一起聊聊沒有了凱撒的「猩球」,還能崛起嗎?

特效逼真

得分:★★★☆☆

勇於創新

得分:★★★☆☆

影片中的特效製作細微到將猿和其他動物的毛髮質感也如數還原。觀眾通過觀察猿的面部,能夠看得出它的性別、年齡甚至是它的性格。

「可是技術永遠是為故事、人物和情緒服務的,如果這三者沒有建立,技術只能給予觀眾一時的刺激。」黃海鯤評價道。

全新主角:諾亞

《猩球崛起:新世界》的「主人公」從凱撒變成了年輕猿類諾亞,那麼諾亞的出現能滿足觀眾對於《猩球崛起》主角的期待嗎?

凱撒VS諾亞

在這場「主角爭奪戰」中,黃海鯤將金牌頒給了凱撒。凱撒作為前三部的主角,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像是勇敢邁出第一步從原始森林的樹木上落到了地下的人類的祖先,有著超出一般猿類的高瞻遠矚。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陪伴著凱撒的成長,看著它從懵懂的動物性一點點地被人性撬開一個光亮,看著它漸漸地認識到了人類和猿族之間的問題,然後帶領整個猿族一起走向它們自己的家園。

「當凱撒對人類大聲地喊出『不』時,那一刻的震撼感遠遠大於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所有的戰鬥場面。那一刻我覺得這個電影的世界觀是宏大且深刻的」黃海鯤說。

不同於凱撒的人物弧光,《猩球崛起:新世界》對主角諾亞的塑造基本遵循了「古典英雄塑造」一般公式:啟程——啟蒙——考驗——歸家。諾亞的成長過程彷彿一個青春期少年的成長的過程,它急切地想證明自己,卻一再地犯錯,當整個家園被毀后它才幡然醒悟,從廢墟中重新站了起來。相比於凱撒,諾亞的成長史中缺少了「人性」的覺醒過程。

暌違七年,失去了凱撒的「猩球」重啟,沒能承接前三部的輝煌,反而陷入了新一輪的口碑兩極化。部分觀眾評價稱「影片劇本AI感十足,節奏拖沓,冗長平庸,看得人昏昏欲睡」,甚至戲稱該片為「使用最好的技術拍最爛的電影的典範」。那麼為何第四部影片爭議如此之大呢?黃海鯤從劇本創作的角度給出了答案。

「口號式』顛覆世界觀,缺乏細節呈現

編劇在第四部勇敢地顛覆了前三部的設定,將影片的敘事重心從人類轉到了猿類,打破了前三部中人類文明佔據主導地位、以凱撒為代表的少數派反抗人類社會中的暴政強權的設定,將地球的主導文明轉換為猿類的文明,而人類受病毒的侵襲智力水平驟減到嬰幼兒狀態。影片為了建立這一新生態,用了較長的時間講述猿族的部落之爭,導致頭重腳輕。

劇作失衡,觀眾難對角色投射感情

其次,創作者錯誤地預判了觀眾的觀影預期。影片偏重文戲,忽視了觀眾期待的宏大的戰爭場面。同時由於設定的創新,電影的敘事要求觀眾從猿類的角度代入,而大部分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習慣於以人類的視角觀看,割裂了影片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

創作就要有不拘泥於前作的勇氣,就像不論是人類文明還是猿類文明,從萌芽到發展都需要經歷對地球、對宇宙的探索。需要勇敢的「航海家」不斷地探索未知的領域。

在節目的最後,黃海鯤對「猩球」系列電影未來的發展給予了期待:「在這樣一部關於人和猩猩的電影當中,我看到了文明與文明的浪漫的溝通,我覺得未來它可以做出史詩氣質。」